【第一工程機械網 獨家報道】“當今世界的產業競爭,誰擁有核心技術,誰就擁有話語權。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科技競爭的全球化,這決定了中國企業的使命不是對國際標準的仰望,而是要把中國的標準變成世界的標準。”——詹純新
國際企業界盛傳一種說法:“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由此可見,做行業標準的企業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也是行業的標竿和領頭羊。
放眼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能夠制定標準的一流企業屈指可數。但在2012年7月17日,國際標準化組織起重機技術委員會(ISO/TC96)秘書處正式落戶中聯重科。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迎來的第一個國際標準化秘書處。ISO/TC96秘書處落戶中聯重科,充分彰顯了中聯重科在全球起重機行業的領先地位和主導作用。當業界人士高呼中聯重科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贏得話語權的同時,不禁要追問為什么是中聯重科獨領風騷?其實,這一切都要從中聯重科長期以來攻堅克難、持之不懈的技術創新說起。
自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聯重科前身)于1992年成立以來,中聯重科秉承“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的恒久理念,致力于創造高可靠性、人性化的工程機械,并不斷與全球各領域新技術對接,形成了一個匯集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技術中心等研發平臺于一體,以創新引領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風向的“國之重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倘若沒有強勁的自主創新內核,中聯重科何以成就民族工程機械的巨擘?“自主創新是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是企業生命力之所在”,詹純新一語中的。
以自主創新促進產業發展,實現創新互動
中聯重科通過創辦產業實體,以自主創新成果轉化作為突破口,實現科研支持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動。公司自成立以來,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年平均增長率均超過60%,主導產品已涵蓋10大系列,100多個品種,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產品類別最齊全的企業。
自主創新促進了產業發展,帶動了企業全方位創新,而這種全方位創新首先體現在觀念創新上。觀念創新在不同階段引導著不同內容與形式的改革,推動了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全面互動,為自主創新活動提供了更高層次的平臺。在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中,科技人員的市場觀念得以強化,企業內部實行了評聘分開、課題公開招標等市場化運作,并建立起科研經費的供給保障機制、技術創新評價機制和科研分配機制,增強了自主創新的原動力。企業研發經費的投入已占年銷售收入的5%以上,最高時達到7%,真正體現了科研支持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動。企業創造了塔式起重機、環衛機械、鋸條鋸床等3個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和汽車起重機、混凝土機械等2個國內市場份額第二,并逐步完成了4大工業園區、7大生產基地的產業布局,成長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骨干企業和湖南省工業化標志性企業。
2011年1月25日,意大利總統親手向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頒布發2010年度“萊昂納多國際獎”, 表彰他在收購意大利混凝土機械設備制造龍頭企業CIFA中所作的貢獻。這是意大利工商界的最高獎,它標志著歐洲商界和輿論對于中國并購的高度認可。
以自主創新激活傳統國企,聚合發展能量
中聯重科的持續壯大發展,尤如一個耀眼的輻射點,影響力在行業內迅速波及,繼而作為創新的原點,依托技術、資本、管理等優勢,以重組并購為主要形式,參與到傳統國企的改革、改組、改造之中,握指成拳,為長遠發展整合資源,聚集能量。
2002年中聯重科兼并湖南機床廠、2003年重組并購浦沅集團,均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并購雙方的技術、市場、管理資源實現了整合和共享,在產業發展中形成了合力,完成了企業五大工業園區、七大生產基地的產業發展布局。二是中聯重科的新觀念、新機制和新的管理模式使傳統國企重新煥發生機。在重組并購后的第一年,湖南機床廠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利潤是原來的3倍;浦沅集團當年實現的利潤超過重組并購前15年利潤的總和。三是創新傳統重組并購模式,以企業文化融合為先導,保持原企業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的穩定,較好地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中聯重科的重組并購涉及的國企職工總人數超過8000人,但由于領導班子和職工內心認同,并購后的企業整合平穩,職工收入大幅提高,切實做到了職工安心,班子齊心,政府放心”,詹純新表示。
在重組并購后的第一年,湖南機床廠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利潤是原來的3倍;浦沅集團當年實現的利潤超過重組并購前15年利潤的總和。這兩宗涉及人數過8000人的重組并購,不僅沒有人員下崗,而且企業經濟效益的快速提升,員工收入大幅提高,較好地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被業內稱之為“中聯模式”。
在自身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中聯重科還推動了行業生態鏈條上其他市場主體的共同繁榮。在其周邊形成了上百家極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業群,每年為中聯重科的配套金額數以億計。
以自主創新完善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
在自身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中聯重科充分認識到,現代市場競爭不僅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更是產業鏈與產業鏈的競爭,健全自主創新的社會化協作體系,提高自主配套能力,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對地方經濟發展、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中聯重科從管理、技術、文化、資本等各方面整合了協作配套廠,將其納入公司統一的供應鏈管理,加強對上游配套企業的輻射,發揮中聯在產業鏈中的主體作用,打造產業集群,推動了行業生態鏈特別是本土配套企業的共同繁榮。
中聯重科配套廠——湖南中立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前身為沙坪節能設備廠,2005年底成為了中聯建筑起重機公司的一個生產基地;目前,中立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的主要產品和工序有:中聯重科的全部塔式起重機的塔頂、套架、平衡臂、回轉塔身、上支座、下支座、司機室等塔機關鍵部件;SC型施工升降機;ZR200旋挖鉆機的鋼結構件;混凝土泵機、泵車的配件;12至50噸汽車起重機的車架等質量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產品,以及自行設計開發的QTZ40型、QTZ50型塔式起重機、混凝土機械、樁工機械等產品。如今公司年產值4億元,公司 95%以上員工為當地農民,解決了當地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回首當初幾十人的鄉鎮作坊,如今已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語。
1992年前國內市場被國外產品壟斷,在中聯重科的帶動下,國內廠家已達上百家之多,我國自主品牌不僅奪回95%以上的國內市場,而且已銷往海外市場,形成了與跨國公司抗衡的能力。
目前,在中聯周邊有一個由上百家極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業形成的企業群體,每年為中聯重科的配套金額數以億計。例如中聯重科配套廠湖南中立工程機械公司,已從當初幾十人的鄉鎮作坊發展成為產值近億元的長沙市利稅大戶,并安排農民就業300多人。
以自主創新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發揮骨干作用
作為有國家科研院所背景的企業,中聯重科以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為責任。“我們認為,一是要把握行業技術進步方向,發揮好引領作用;二是要注重前瞻性技術、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究,發揮好推動行業科技持續進步的中堅作用;三是注重國家、行業標準的制訂,發揮好標桿作用。因此,我們注重技術的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充分利用我們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流動工作站,搭建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加大共性技術應用研究的投入,支持全行業發展,使行業整體受益”,詹純新表示。
與其他企業僅有產品開發團隊不同,在中聯重科有一支定位清晰的特種研究力量,獨立于產品開發團隊之外。這支隊伍由數百名專注于技術的博士、碩士組成,配備了業內頂尖的試驗裝備與開發工具,承擔著前沿技術研究、基礎共性技術研究任務,是產品開發團隊最有力的支撐。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研究與實驗驗證,他們陸續掌握了一大批行業尖端技術,為大量新品的成功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持。
目前,中聯重科的專業技術人員占全體員工近40%,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1人,國家和省部級中青年專家9人。近年來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新產品課題645項,獲國家專利143項,完成“九五”、“十五”和“863”等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25項、專題55項,主持、參與了300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目前是178項有效標準的制、修訂歸口單位。自主創新讓我們充分履行了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職責。以混凝土泵送機械為例,1992年前國內市場被國外產品壟斷,在中聯重科的帶動下,國內廠家已達上百家之多,我國自主品牌不僅奪回95%以上的國內市場,而且已銷往海外市場,形成了與跨國公司抗衡的能力。
“自主創新,我們責無旁貸”,詹純新說。目前,中聯重科正推進以“企業主體中間裂變,產業鏈上下延伸”為核心內涵的“核裂變”戰略,力爭在3-5年內,40%的產品以自主品牌銷往海外,實現企業技術、市場、品牌、資本與國際的全面對接,打造湖南的國際化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只有堅持自主創新,以自身的科技、經濟小循環逐步融入不同層次的經濟大循環,才能壯大整體實力,打造自主品牌,培育國際競爭力”,詹純新將自主創新看作中聯重科全球化戰略布局的天元星位。一個視自主創新為企業生命力之所在的公司,定有所作為!
2. 湖南首個拖拉機集團:湘拖集團正式成立 發布時間:2014-04-22 來源:湖南農機化信息網【字號:大 中 小】
4月13日,湖南湘拖集團成立大會在君逸康年大酒店隆重舉行,省農機局副局長黃育忠出席并作重要講話。
湖南湘拖集團是湖南省拖拉機產業品牌整合戰略聯盟工作開展以來,各企業領軍人物和有識之士為湖南農機行業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企業規范高效運營、資源強強聯合而創新形成的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集團公司。集團注冊落戶于湖南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湖南湘潭九華農機產業園,發起單位有長沙佳寧農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中立集團--湖南至誠機械有限公司 、衡陽衡拖農機制造有限公司、衡陽市四旺拖拉機制造有限公司、常德安福拖拉機有限公司 、 湖南金牛掛車有限責任公司、湖南五豐機械有限公司、衡陽市湘恒農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衡陽市五聯農機實業有限公司、衡陽市時新農機有限公司。集團預期3年成為華南最大的現代農業裝備產業集團,并實現年產值近20億元,產品覆蓋現代農業裝備、農用工程機械、高端農業裝備研發技術等。
黃育忠副局長出席大會并提要求:一要通過集團化經營打造拖拉機產業航母;二要引入先進機制和理念,實現“一加一大于二”;三要走出國門并整合上市,力爭成為華南最大的農機產業集團。
該信息出自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 (http://www.21-sun.com)
詳細出處參考:http://news.21-sun.com/detail/2014/04/2014042208343422.shtml